翻译不算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但经常可以在报端看到“翻译惹的祸”。事实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风险存在,翻译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说口译还是时间性比较强,万一翻错也就是当场出了洋相而已,事后的风险相对比较小;那笔译就是白纸黑字,好像是译者罪状的存档,特别是出版物,随时可能引爆风险。我们来看几个公众视野中的翻译错误的案例:
例子1:白杨树事件
朝鲜和澳大利亚在1976年因故终端外交关系,起因是“白杨树事件“。1976年8月18日,在韩朝军事分界线附近,一支美韩小分队来带由朝鲜人民军驻守的第三哨所旁,开始砍伐一颗日益茂盛挡住他们观察视线的白杨树。朝鲜军人在阻拦过程中,和美韩军人发生冲突,双方用斧头等工具进行搏斗。事情很快升级到军事层面,险些引发第二次朝鲜战争,在终外交斡旋之后局势才趋向缓和。在这次风波中有一个由翻译引起的”小插曲“,朝鲜的英语翻译,错把在冲突中砍死朝鲜士兵的斧子产地“Austria“翻译成了“澳大利亚“,从而朝鲜政府认为澳大利亚是和美国站在同一立场的,随即朝方就莫名其妙地撤走了驻澳使馆人员,澳方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在2000年两国恢复外交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因翻译错误引起的特大误会!
例子2:B股暴涨事出有因
一纸被误译的乌龙报告引发了B股市场2010年8月24日暴涨。 “国际板推出可能导致AB股合并”这一内容为部分媒体对中金公司16日发表的一份英文报告的错误翻译。这部分英文报告的原意大致是:鉴于沪市有望在今年底推出国际板,并且人民币有升值的预期,预计A股和B股之间的估值差终会消失。B股有可能与A股合并,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投资者将斩获汇兑和估值双收益。
原文:
“With a potential introd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board in Shanghai later this year as well as future RMB appreciation, we believe the valuation discrepancy between A-shares and B- shares will eventually vanish,” Hao Hong, CICC’s Beijing-based global equity strategist, wrote in a report. “B shares may merge into A shares. If that’s the case, you will get a currency gain and a valuation gain. That’s fantastic.”
被错误编译为:
“国际板很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届时A股与B股合并将成为现实,B股估价将会跟随A股水涨船高。”他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将推动B股价格上涨。”
“With a potential introd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board in Shanghai later this year as well as future RMB appreciation, we believe the valuation discrepancy between A-shares and B- shares will eventually vanish,” Hao Hong, CICC’s Beijing-based global equity strategist, wrote in a report. “B shares may merge into A shares. If that’s the case, you will get a currency gain and a valuation gain. That’s fantastic.”
被错误编译为:
“国际板很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届时A股与B股合并将成为现实,B股估价将会跟随A股水涨船高。”他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将推动B股价格上涨。”
例子3:两本遭诟病的出版物
《长城:从历史到神话》的翻译也可算是个悲剧。译者是某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硕导,但错误被罗列了一筐一筐,译稿被说成是满目疮痍; 还有《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也是类似。虽然学术探讨很正常,但被罗列出这么多错误也的确不是件光彩的事。
例子4:中新网2010年7月14日报道“翻译失误造成冤假错案 新西兰华人蒙受不白之冤”
在新西兰的司法制度及审讯过程中,华人被告或证人若不懂英语,需要通过翻译员作证,主审法官、控辩双方大律师及陪审团,唯有完全依赖庭上的翻译而做出判断。低劣的中英语文水准及错漏百出的翻译失误,所导致的扭曲证供和误导会把法官、陪审团及律师的功能彻底破坏,对被告人极不利。除了被告人作证外,控方在庭上所提出的各类供词都会通过即场翻译,让被告人清楚明白指控他们的所有有关证据。翻译失误会完全剥夺被告人的知情权,因而无法对有关证据提出质疑。
例子5:李娜被误解“忘本”
李娜在一次赛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I think for me I’m only a tennis athlete. I’m not here for the country. I just play my tennis. I am just doing my job to try the best.” 大意是我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的网球运动员。我来到这里并不是代表国家(而是以一个职业球员的身份来参赛的)。我只希望打好自己的球,我会尽力发挥出自己较合适的的水平。” 而国内某网站以“李娜:我打球并非为了国家”为题,对李娜的本意进行错译和曲解,引发了口水战。
例子6:孔卡微博门
罚款100万元,内部停赛9场!广州恒大外援孔卡因一条109个字质疑主教练为什么将自己换下场的微博,终换来了如此代价,算上奖金损失,孔卡可能在“微博门”中付出超过2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新华社记者在还原孔卡葡语微博后认为,孔卡微博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无奈和抱怨,没有强烈批评教练组。但是中文却翻译成:“试问,一个身体状态不佳的球员如何罚入那么重要的点球?为什么教练组的计划总是孔卡轮休?”这是一种相当强烈的情绪,非常容易引起俱乐部高层的反感。虽然之后孔卡也力挺美女翻译,但是是非非已经说不清了。
例子7:奇虎腾讯案中悲催的翻译
奇虎诉腾讯广东高院2012年4月18日开庭。奇虎请的英国专家不懂中文,法庭指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位教师做为翻译,这位老师好几次翻译都被纠正,可谓杯具的参与者。审判长问她:“你同意另一位专家证人对你的纠正吗?" ”我同意??“... 因为涉及的专业名词太多,这位翻译老师明显是无法招架了。真的为她感到遗憾,这对她今后的翻译和翻译教育生涯会造成多么大的阴影啊!
上述列举的还只是部分案例,而且只是公众看得到听得到的案例,大量的在公司商务往来层面中由于翻译错误引起的误解,损失和纠纷就数不胜数了。 作为译者,唯有谨慎谨慎再谨慎,夯实自己的语言和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勤于查实,才能尽量减少和避免由于翻译错误而引起对客户公司对翻译公司继而对自己的损失风险。 而作为翻译公司,也唯有在翻译管理流程中识别风险,有效防范风险,做好风险管理,才能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
唐能翻译苏洋作于2012年5月8日 附文:改变世界的六个错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