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是2007年之后认证成为澳洲Naati的笔译译员的,因此按Naati的规定每三年要做一次Revalidation。
Revalidation所要求的材料中除去一张包含基本信息的Application Form之外主要是两张表,一张是Continuing Practice Logsheet, 另一张是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gbook。前者主要是要求笔译人员每年一定要保证继续做至少1万字的翻译(这在中国是小菜一碟了,牛人一天都能做1万字)。需要你详细列出客户名,文件类型,时间,字数和文本格式等信息; 后者主要是从Ethics of the Profession, Maintenance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Skills Development, Complementary Skills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fession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自评,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
同时,Naati要求你在填写表格的时候需要有Witness, 而对Witness的职业有严格的要求,如: Justices of the Peace (JP),Accountants,Bank Managers,Char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s,Police Officers (with a minimum of 5 years continuous service)等等。
由此想到:首先,澳洲翻译市场的准入和管理都是非常有序的。准入不用说了,有严格的考试,先按口译笔译分开;笔译中又按语言对分开,中到英和英到中不同的方向需要拿不同的证书;同一语言方向的再按水平考出级别。这样就决定了没有证书的人是根本无法从事翻译工作的,而且某一级别的译者就只能做相应难度的翻译工作,整个市场井然有序。而三年一度的资格重新认证主要是看译员的工作水平是不是持续有保障,也就是说拿证书不是一劳永逸的,拿了也可能在三年之后失去。这是充分考虑到了翻译的实战性,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离开了实践水平下降,就应该丧失相应的资格。
其次,老外的思维和中国人思维迥异。上面列出的Naati的种种要求,自评也好,要见证人证明也好,在中国操作起来都会流于形式,会有很多猫腻。但我想信用社会中,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的签字和信用,别人不会随便给你签字证明,你自己也不能随便捏造事实说瞎话。当然Naati管理机构是否考虑到了在中国境内的这部分译者的“特殊文化情况”,这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Naati的认识,因为我在国内,基本也不接触澳洲的客户,因此也只是皮毛而已,但仅是皮毛也已可见一斑,其中值得中国翻译市场管理借鉴的东西很多。记得一次和一位澳洲留学回来的翻译专业人士聊天,他说:回中国大的感觉就是要“时刻准备着”,不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而是准备着不要被骗,被蒙,被宰,长期呆在国外脑子变傻了,变简单了,回国需要重新复杂起来云云。
有准则有规范有信用的地方自然是简单的,而没规范没信用的丛林社会自然是复杂和险象环生的。但愿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英文翻译公司市场能有质的变化,从规范性,水平和价格上都能和国际市场接轨。在这个市场中,我们可以活得更简单,不用“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