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同声翻译告诉我们翻译领域的特点是很复杂的,特别是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的水准,而且还要对源语文化和译入文化都很了解,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质量才高,而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个认知的活动,重要的就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
所以说除了上面的基本素质之外,翻译者还需要考虑技术层面的,就是翻译的规律和技巧,这也是很重要的,掌握了这些技法是成为合格译者的重要一环,这就好比一个条件非常好的体育苗子,只有经过艰苦训练,真正掌握动作要领,才能出成绩一样。所以说日本文学翻译也是一样的,日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他们的特点是句子成分不固定,主语常常隐身修饰语长,不规范表现多等,相对的翻译起来就比较的困难,这也就和其他的语言一样,除了需要熟练运用加、减、拆、换、反等基本功外,日语翻译界同样长期存在着如下的本质争议:即在翻译过程中,是偏重于源语结构的表现或原作的传达(即直译、异化翻译),还是偏重于读者的期待或译入语文化的需要(即意译、归化翻译)的问题。
那么从上个世纪到现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广大的翻译者逐渐从隐身走到了前台,可无论是隐身与否,日语同声翻译者的角色都非常微妙,因为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作者,还有广大的读者。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有审美取向,还要有价值理念。
日语同声翻译者既然是跨文化中介人,那么这个时候就不要过分的偏向于一方而忽视翻译质量的提升,世界万物都是相生相成的,那么翻译也不例外,没有什么一定性,所以如果能够大限度的兼顾二者的译品,就会越符合当代的需求。
怎样才能大限度的兼顾二者呢?这是衡量一个翻译者的高低水平需要一个尺度,那这个尺度也就是那四个字,即“达意”和“传神”。不知这四个字能否超越异化归化的争议。“达意”即“如实传达原意”,避免误译、漏译、死译等,属于表层的翻译要求。“传神”即“再现原作神韵”,追求语言符号的深层次对应。“达意”已不易,“传神”则更难。“达意”是基础,“传神”是目标。
日语同声翻译在历史上的一些翻译家,如鲁迅、周作人、钱稻孙、丰子恺、刘振赢、叶渭渠等先生都为此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并且他们的翻译,也不能说有什么倾向性,二者的孰优孰劣进行争论,也不外乎是为了更好地“达意”和“传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