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性歇后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词两义的双管,另一种是谐音双关。
一词两义的双关是指在后半截出现一语双关。表面上看,后半截是对前半截做解释说明,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语义。例如: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等。这类一词两义的双关性歇后语强调的是后半截的实际意义,因此本地化翻译公司可以舍弃它的表面意思,直接译出双关的含义。
例:等他们赶来增援的时候,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啦。”
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rescue.
分析:正月十五贴门神,是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蕴含着佛教文化,如果照字面直译,读者很难理解。本地化翻译公司舍弃了前半截的喻体,直接翻译后半截的喻义,简洁易懂,一目了然。
还有一些歇后语时谐音双管。这类歇后语利用同音或近音字谐音的特点,由原来的意思引伸出所需要的意思,形成一语双关。例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孔夫子搬家——净是书等。这种歇后语具有很强的汉语语言特色,要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它的巧妙之处。对于这类歇后语,在翻译时本地化翻译公司无法做到形神兼备,因为译文不可能也做到谐音,所以翻译公司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即舍弃前半截,只译出后半截的实际意思。
例:我在店里呢,是灯草拐杖,做不得主的。
My position in the company doesn’t permit me to make a decision individually.
分析:原文中“灯草”是指用来做“灯心的草”,用它来做拐杖肯定“柱”不得,也就是不能依靠的。“做不得主”的“主”与“柱”谐音,形容一个人没有权利做决定。本地化翻译公司采取了意译,舍弃了前半句,直接译出了后半句的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