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翻译共性假设之说
发布时间:2015-10-21 17:04:16
作者:唐能翻译
分享至:
翻译公司上海介绍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支持翻译共性假设。Tirkkonen-Condit(2002:209)利用芬兰语可比语料库,研究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在他看来,目的语语言的某些语言成分在源语中缺乏与之对应的语言成分,这些语言成分因而在翻译文本中的出现频率比原创文本低。如果将目的语语言规范视为常态,那么这些语言特征则被视为对常态的偏离(deviation),并非范化,即遵循甚至夸大目的语典型模式(typical pattern)的趋势。英文现场翻译公司介绍Mauranen所作的研究(2004)也发现翻译芬兰语文本中多词语词串的应用比原创芬兰语文本更富于变化,翻译文本并未呈现简化和范化趋势。同样,Puurtinen(2001)基于芬兰语可比语料库,对翻译芬兰语和原创芬兰语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发现翻译芬兰语中非限定性结构的使用频率高于原创芬兰语,因而前者的词汇密度和信息负载大于后者,其显化程度较低。这一结果很明显与现有显化假设相悖。
专业翻译英语Jacobus Marais&Jacobus A Naude(2007:156)考察了南非原创Afrikanns文本和译自英语的翻译Afrikanns宗教文本的搭配,认为翻译文本的标准类/形符比、平均句长以及固定搭配(fixed collocation)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原创文本,不能验证简化和显化等翻译共性的假设。鉴于此,翻译共性研究应将文体因素考虑在内。
此外,一些学者在现有翻译共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翻译共性假设。
德国学者Erich Steiner(2000)通过比较分析英语语料及其德语译文的词汇密度、平均从句长度、形符/类符比、动词和名词词汇比,提出去隐喻化(demetaphorization)这一新的翻译共性假设。他指出由于语言间的差异,语法隐喻性(grammatical metaphor)的变化往往是必要的。事实上,源语文本的理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语法隐喻的消解,而且当句法变化发生时,语法隐喻性变化是说明信息结构重要属性的方法。
在线下单
电话
+86 400-693-1088
+86 21-62793688
邮箱
talkingchina@talkingchina.com
Copyright 2006-2012 Talking China - All rights reserved.